您的位置 首页 烟草资讯

一路艰辛一路歌——民族卷烟工业70年沧桑巨变

70年奋斗的辉煌新时代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卷烟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满足人民消费、增加国家积…

70年奋斗的辉煌新时代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卷烟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满足人民消费、增加国家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工业发展史上取得了辉煌战绩。从体质虚弱到生产水平世界领先,民族卷烟工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中国烟草》对此进行了梳理和统计,以期鼓舞士气、鼓舞人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中国卷烟市场70%的产品由国外进口,由外资在中国生产,全国卷烟行业仅占30%。

历经70年的巨变,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卷烟工业砥砺前行、浴火重生。从分散经营到集中统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发展,从“落魄”工厂到世界级“样板”工厂,全国卷烟工业与祖国同步、与时俱进,加快融入世界烟草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70年来,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变革、一次次与时俱进的创新、一次次扭转干坤的飞跃,记录着烟草人铿锵的足迹。

大一新生:道路曲折

新中国成立之初,偌大的中国没有现代工业,只有一些破旧的工厂,连一颗螺丝钉都要进口。

相对而言,烟草业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基础较好的轻工业之一,其税收贡献约占总货税的65%至70%。

然而,在1949年,中国有1249家大大小小的卷烟厂,年卷烟生产能力只有约420万箱。受长期战乱、交通瘫痪、外商撤离等因素影响,卷烟工业一度处于停产减产的半瘫痪状态。

作为新政权税收的重要来源,烟草业的状况迅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

1950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和食品工业部决定召开全国卷烟工业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尝试通过从业者会议的形式解决行业的整体问题,讨论行业的未来方向。

“卷烟工业过去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掠夺的工具;今后要为人民祖国积累资本,增加收入。”中国人民喊出了时代的强音。

一路艰辛一路歌——民族卷烟工业70年沧桑巨变

△20世纪50年代国营上海卷烟二厂手工包装车间(1960年更名为上海卷烟厂)/本刊资料

随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期间,党和政府完成了对英国烟草公司和私营卷烟企业公私合营的验收,建立了社会主义卷烟工业体系,并先后成立了烟草工业管理局、地方工业司和食品工业司,逐步对卷烟工业实行统一管理。因此,烟草行业的国有经济继续增长,生产逐步恢复,市场供应增加。

1958年,国家实行“精简机构、下放企业”的机构调整,卷烟工业企业下放地方管理。由于税率高、见效快,香烟被地方政府视为“摇钱树”,各地盲目办厂。此外,集中业务不统一,管理多头多级,“打乱仗”现象时有发生。分业管理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

1962年全国卷烟产量仅为243万箱,又回落到1952年的水平。“十二五”期间,卷烟工业税收仅41.53亿元,比“一五”下降4.2%。

为了解决小烟厂数量过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963年,中央批准试点烟草托拉斯,成立了中国烟草工业公司。

此后三年,卷烟工业生产布局得到很好的调整,全国卷烟企业由104家调整到61家,三年实现税收利润56亿元,远高于“一五”和“二五”时期的水平。

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爆发后,烟草托拉斯遭到批判,不幸夭折。随后,烟草工业公司被撤销,卷烟工业企业再次划归地方管理,全国卷烟工业再次陷入混乱。

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有近400家计划外卷烟厂,导致生产超过销售和积压。同时,计划外卷烟厂质优价廉,原材料消耗大,经济效益差,偷税漏税严重,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了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仅1971年至1978年,全国就减少卷烟利润6亿多元(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

历史的大浪淘沙,磨砺明珠。

由于工业基础好,上海、青岛、天津卷烟厂(俗称沪、青、津)成为新中国卷烟工业的骨干企业;一批诞生于旧中国的民族卷烟企业重获新生,如昆明、武汉卷烟厂;杭州、宝鸡、合肥等一批新建卷烟厂从无到有。

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老一辈烟草人艰苦奋斗,努力扩大生产,以保证香烟的供应,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不断改进技术,1959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支过滤嘴香烟——“中华(A)”。

即便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香烟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根烟难求,凭票购买”。

增长:标准化、统一化、数量与质量并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

随着国门的打开和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大开眼界”,深刻认识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以烟草行业为例。当时,菲利普·莫里斯、英美、日本烟草和帝国烟草四大国际烟草巨头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垄断。1980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近100亿美元,其卷烟产品覆盖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的卷烟工业,产销不平衡,设备落后,效益低下。多合一的纯口香烟根本无法与“洋烟”抗衡;在遍地开花的小型卷烟厂和计划外卷烟厂的冲击下,骨干卷烟工业企业发展受阻,优势丧失,无法抵御国际烟草巨头的锋芒。1981年,全国烟草行业的税收和利润总额只有75亿元。

发展,时间不等人;改革,只争朝夕!

1982年,烟草行业先于汽车、有色金属、丝绸等行业率先成立了国家工业总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等管理体制。自此,全国卷烟行业进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这是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大力整顿和关闭计划外烟厂。从1982年到1986年,300多家无计划的烟草工厂被关闭,到1988年,卷烟工业企业的数量减少到146家。

关停并转,促进了卷烟生产集中度的提高。1988年,卷烟工业企业有10家,年产量超过60万箱,其中玉溪红塔集团公司、钟毅烟草集团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和昆明卷烟厂的年产量超过100万箱。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22%。

1990年,随着卷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解决了卷烟生产短缺的困境,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票短缺一去不复返。

繁荣的背后往往有危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卷烟市场基本饱和,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大量库存积压,大量卷烟品牌被迫降价,90%以上的卷烟工业企业亏损。

如何扭亏为盈,成为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必答题”。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限产、抑库存、促销售”的方针,中国卷烟工业走上了一条“控总量、提质量、调结构、增效益”的道路。

在 的指导下,大多数卷烟工业企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产品结构和培育名牌产品上来,努力练好内功,打好翻身仗,增加利润,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迅速提高。

数据最有说服力。1978年卷烟工业企业每箱卷烟的税收利润只有381元,1998年达到2800多元,增长了6.4倍,年均增长10.5%。

这是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快速进步的新阶段。

1980年,英国Moleyns公司的代表参观了卷烟工业的骨干企业上海卷烟厂,当他们发现生产卷烟每分钟使用800支卷烟时感到惊讶:“没想到你们还在使用我们祖父母使用的旧机器。”

一窥全貌。的确,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卷烟工业设备仅相当于40年代的国际水平。

没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怎么能生产出一流的优质香烟呢!

为解决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突出矛盾,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加快了卷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以直接进口和技贸结合的方式从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了先进的包切丝设备,使卷烟生产装备水平大大提高。

“六五”期间,杭州、武汉、玉溪、上海、青岛等大型卷烟骨干企业相继完成技术改造。

“七五”期间,该行业淘汰了100多条过时落后的制丝生产线,引进了具有70年代国际水平的制丝生产线。烟草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卷烟产品短缺和产销不足问题。

“八五”期间,全行业共改造制丝生产线42条,引进包卷设备400余套,购置烟叶膨胀设备56台,改造购置烟草薄片生产线60条,有力推动了一批中国知名卷烟品牌的形成。

“九五”期间,行业对20多家重点卷烟厂进行了大规模整体技术改造,使企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接近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一批重点企业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几轮技术改造,中国卷烟工业企业的包烟能力从1000支/分钟跃升至10000支/分钟,制丝能力提高至5000公斤/小时。

管理是最硬的软实力。中国卷烟工业企业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狠抓工艺管理和技术创新,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物耗指标大幅降低。

1999年,中国每箱卷烟的烟叶消耗量从1978年的59.2公斤下降到40公斤左右,生产工人的体力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人均187.2箱提高到235.3箱,中国每箱纸和烟棒的消耗量也下降了10至20个百分点。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卷烟工业不仅管理水平、装备水平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而且突出了丝束、复烤、烟罩等关键领域的短板和强弱项,形成了完整的烟草工业体系,大大增强了烟草经济的韧性。

飞跃:做大做强,走向现代化

2001年11月10日,一个小木槌敲开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时,虽然卷烟行业已初具规模,但也面临着许多隐忧——

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分散。1998年,生产规模在10万盒以下的卷烟小厂仍有95家,占卷烟工业企业总数的51%。品牌集中度低。2001年,中国共有1183个卷烟品牌和2804个产品规格。地区封锁越来越严重。2001年,跨省卷烟贸易的比例仅为25%,一些名烟变得更弱。即使是“红塔山”,一个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的香烟品牌,也在这个时候陷入了历史低谷。

一方面是分散的卷烟产能,另一方面是步步紧逼的跨国烟草公司。“内忧外患”来袭,这艘“小舢板”如何抵御风暴?

在攻坚期, 明确提出“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制定了一手“关小”一手“扶大”的战略部署。

“小的不淘汰,最后整体淘汰。”自2001年以来,该行业“倒闭”的步伐明显加快。到2004年底,行业内10万盒以下的小型卷烟厂基本关闭,为骨干卷烟工业企业腾出了大量市场空。

自2002年以来,业界逐渐将改革的“重头戏”转移到“支持大学”。10-30万箱企业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率先展开。

2003年,该行业实施了工商分离。当年4月,安徽中烟实业公司率先成立。第二年年底,16家计划成立的工业公司全部成立,包括兰州卷烟厂在内的8家卷烟工业企业统一归中国烟草工业发展中心管理。加上上海烟草集团,中国18家烟草公司的卷烟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工商分离彻底将卷烟工业企业推向市场,失去商业“保护伞”保护的卷烟工业企业纷纷寻求联合重组。当年行业联合重组企业17家,卷烟工业企业调整为84家。

2004年,“深化改革、推进重组、走向联盟、共同发展”成为业界最强音。30万箱以上非重点卷烟工业企业联合重组拉开序幕。当年,云南卷烟工业实现了“九变四化”融合;继北京卷烟厂之后,天津卷烟厂由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全面管理…到年底,卷烟工业企业减少到57家。

2005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联合重组进入大众视野,重点企业加入联合重组大军。6月,河北白沙烟草有限公司成立,跨省重组迈出新步伐。11月,昆明、曲靖两家卷烟厂联合重组成立鸿运集团,拉开了“强强联合”重组的序幕。

2006年, 提出“两个超过10个”,以省为单位的“二次重组”如火如荼地上演。当年,浙江、湖南等13家中国烟草公司与所属企业完成重组,实现了从“管理指导”到“实质性运作”的蝶变。2007年,“两个飞跃”再次掀起了联合重组的新高潮。次年,广东中烟与广西中烟通过双向持股实现跨省联合重组;浙江中烟与甘肃中烟工业通过单一持股模式完成跨省联合重组;11月8日,云南卷烟行业实现“3改2”。

战略重组实现了“卷烟产业越做越大”;理顺产权,改革公司制,建立董事会,为卷烟工业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到2006年底,该行业的所有省级工业公司都已转变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卷烟工业企业已转变为省级工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截至2011年,17家省级工业公司全面建立董事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实现了由传统厂长制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

几经改革,我一路披荆斩棘。波澜壮阔的改革逐步消除了制约行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这场风暴激动人心。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除了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我们还高兴地看到-

在此期间,技术改造的步伐从未停止。

随着中式卷烟发展方向的确立,卷烟工业企业逐渐从单纯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向建立适合中式卷烟发展的生产线转变,“专用线”成为技术改造的新方向。

2008年11月,“中国专线”技术改造工程正式奠基。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中华”香烟的内在质量和品牌形象。随后,湖南、湖北、云南中烟相继为重点骨干品牌建设“专线”。

经过新一轮技术改造,全国卷烟工业迈向了以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和柔性化生产为特征的更高制造水平。

在此期间,管理水平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

自2006年以来, 在全行业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实施,不断突出成本、费用、能耗等主要指标的对标。随着对标工作的深入推进,对标体系不断完善,卷烟工业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行业全面启动精益管理,卷烟工业企业减工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市场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库存管理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安全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期间,信息化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并存已成为大势所趋。

积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 于2017年印发《烟草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烟草行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卷烟行业企业加速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例如,曲靖卷烟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关键业务流程的统一管控,实现关键参数的自动调整、自动预警、自动纠偏,“智慧工厂”建设赢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赞誉。

转型:瞄准高质量开启新征程

发展的道路很少是马平川,它总是翻越高山和山峰,而且山仍然很高。

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的坐标中擘画了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奋斗方向。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

时间是一个作家。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实现从“重视数量”到“提高质量”、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满足人民需求,助推中国烟草巨头行稳致远,是时代的考验。

我们是被告。积极顺应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消费趋势,上海烟草集团和浙江、云南、湖南、湖北中烟等重点企业认真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努力创新创造,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中国烟草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消费者是评论者。随着消费者的高度认可,民族卷烟品牌再次迈上新台阶。消费者不断增强的获得感、认同感和满意度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烟草答卷的满意,这是新时代的温暖注脚。

卷烟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牢牢占据国内卷烟市场,中式卷烟发展成果丰硕,提质升级条件初步形成。但卷烟库存高企、卷烟品牌规格过多且分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发展中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解决。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就像新的长征一样。将蓝图变为现实需要长期努力、协同努力和创造性努力。

聚焦品牌培育,聚焦中国卷烟主战场,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突出增强需求捕捉、产品创新、智能制造和快速响应能力,卷烟工业企业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华5000香烟

“不管山有多高,如果你爬上去,你总会到达山顶。如果你继续走下去,你一定会到达的。”肩负时代责任,卷烟工业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 版权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出处:https://pgly.cn/archives/469.html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